激光平台-线上自动报价-激光加工-公益-艺术

在线咨询
微信

微信扫一扫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加好友

亚瑟王的圆桌管理应用-巴菲特的总部员工只有25个人

发布时间:2019-07-19 00:16

世界上有这样一种神奇的公司,虽然它们的体量小员工少,但是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规模令人咋舌。典型如只有十几名管理但是估值高达40亿美元的UFC格斗联赛,或者李嘉诚的维港投资,核心员工不到10人,却管理着上百亿的资产,这都是这类公司的代表。但有这么一家公司,它的市值全球第六,总部员工却只用25个人,这家公司就是股神巴菲特的公司 Berkshire Hathaway。目前这家公司的市值 4400 亿美元左右,是全世界市值第六大公司,带投票权的 A Class 股票价值 27 万美元一股。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这个算法不对,因为除投资持股卡夫亨氏、可口可乐、American Express、富国银行、IBM 以及比亚迪等全球知名品牌之外,它还全资拥有 GEICO, BNSF Railway, Lubrizol, Fruit of the Loom, Helzberg Diamonds, FlightSafety International, Pampered Chefy 以及 NetJets 等诸多著名品牌。前者的员工不应该算到 Berkshire Hathaway 名下,但后者的员工妥妥归属集团公司。按照这种算法来的话,它的员工数量应该在36万左右。


然而即使是这样,如果以集团公司总部的角度来看,这 25 名员工完成了惊人的工作量,巴菲特在每年的股东信中还专门提到。大致说就是因为 Berkshire Hathaway 本身作为极其重要的上市公司及 S&P 成分股,而且手中持有大量的上市和私有公司股份,需要完成 SEC 和各种机构的繁重合规工作以及文山会海的文档,保证与各类股东及媒体的顺畅沟通,组织各类董事会和股东会等等。

如果这样的数据你觉得不够直观,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腾讯,Berkshire Hathaway是总部以1:1.44 万的比例在服务整个集团。如果把这个比例代换到腾讯中,拥有4万员工的腾讯,相当于总办只有不到 3 人,这还排除了至少过百人的投资者关系部门以及财报团队。

而且最神奇的是,Berkshire Hathaway 总部的这二十多名员工,同时完成了集团公司和投资公司这两件事情,而且都是以超高人效来完成的,类似跑完世锦赛马拉松获得世界前几名,同时在跑马拉松的过程中参加了国际象棋锦标赛而获得第一名。不过虽然这些员工厉害,还是因为巴菲特和查理芒格这两个超级牛人的存在。类似于任何一个人和巴菲特坐在一起,他们两的平均财富都能排进世界前十五。

按照这个组织架构图,巴菲特的伯克希尔总部需要统筹和管理旗下的保险业务、非保险的产业运营和投资业务,但是一般人很难想象这竟然是由一个25人的总部完成的。伯克希尔的总部竟然没有自己的办公大楼,只在Kiewit Plaza大厦的14层租了半层楼做办公室。巴菲特曾说:“我在这座大楼里办公已经有50年了。我非常喜爱这座大楼和大楼的业主。他们特别给我优惠的租金。我在这里非常开心。”巴菲特的办公室更只有16平米,没有一台电脑,最多的是各种报刊杂志。

对于神秘的“25人总部”,巴菲特甚少谈及。根据晨哨君搜集的资料,这个团队中主要包括巴菲特和他的合作伙伴查理·芒格,CFO马克哈姆·伯格,巴菲特的助手兼秘书格拉迪丝在·凯瑟,投资助理比尔在·斯科特,此外还有两名秘书、一名接待员、三名会计师、一个股票经纪人、一个财务主管以及保险经理。与一般公司相比,伯克希尔哈撒韦没有律师,没有战略规划师,没有公共关系部门或是人事部门,也没有门卫、司机、信使或者顾问等后勤人员。也不像其他现代金融企业一样,拥有一排排坐在电脑终端前的金融分析师。

公司这种简单的风格是巴菲特特意安排的,以使机构尽可能风格简约。他认为一个公司如果有太多的领导层,反而会分散大家的注意力。如果他雇了一层楼的股票经纪人,他们肯定会自己去找点儿可做的买卖;如果他聘请了律师,毫无疑问他们就会找人打官司。“一个机构精干的组织会把时间都花在打理业务上,而不是花在协调人际关系上。”

这“25人总部”需要承担的职责有哪些呢?伯克希尔的副董事长查理·芒格在他的《副主席的想法:过去和未来》中对此有详细的阐述:第一,管理所有的证券投资业务,它们通常属于伯克希尔的灾害保险公司;第二,负责选择所有重要子公司的CEO以及他们的继任者;第三,负责撰写年度报告中的重要材料和其他重要文件;第四,负责寻找潜在的收购目标;第五,调配现金和贷款。

从上述职责看,巴菲特仅将资金调配、投资、重要的人事任命、寻找潜在的收购目标和年度报告的撰写等最核心的工作集中于总部。而对横向的各个业务单元,或纵向人事、采购、投资、研究、行政等职能,均未分化出专门的部门来管理,实现了最大程度的“职能精简”。

2

温和的投后管理

温和的投后管理:不做“门口的野蛮人”,但适时转型

温和的投后管理:不做“门口的野蛮人”,但适时转型

伯克希尔在·哈撒韦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除了与巴菲特擅长投资密切相关外,最重要的原因来自于并购,甚至连伯克希尔在·哈撒韦公司本身也是巴菲特在1965年收购后改造的产物。与美国PE基金中流行的“杠杆收购”不同,他很少动用债务,而且一旦选定收购对象,基本都会运营很长时间,很少会选择出售,这也决定了他在收购完成后的管理方式上很少会采用“门口的野蛮人”式的做法。

最典型的例子是巴菲特对伯克希尔在·哈撒韦的收购。伯克希尔和哈撒韦两家公司在1955年合并组成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新的公司当时堪称纺织界的巨人,有14家工厂,12000多名工人,年销售额高达1.12亿美元。但随着供过于求和行业转移,到1961年底,伯克希尔哈撒韦只剩下7家工厂了。尽管在此之前的三年,公司共注入了1100万美元,但是生意鲜有起色。到了1962年,也就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完成现代化改造的那一年,它的运营亏损竟然高达220万美元。到1963年初,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价已经跌到每股8.125美元,比1955年缩水了45%。但它的每股运营资本都高达16.5美元,因此公司股票看上去实在是片价值洼地。

巴菲特从1962年末开始陆续购买该公司的股票,到1965年巴菲特获得了该公司的控股权,当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只剩下两家工厂,累计净亏损超过1010万美元,资产减少了一半,而且只剩下2300名工人。巴菲特任命该公司原负责生产的副总裁肯·蔡斯担任CEO,全权负责经营事宜,而他自己只负责看管资金。

巴菲特会亲自过问每一笔资金的用处,甚至连办公室添置一把削笔刀的费用也不例外。伯克希尔哈撒韦财务委员会的会议记录表明,任何一笔费用都难以逃脱巴菲特的掌控。在给蔡斯的心中,在谈到资金难以回笼的风险时,巴菲特特意提醒他除了现金之外,什么都不要相信。“同样,我们也要更严格地审查我们的客户,确保他们不要赖账。如果有人拖欠付款,那么只有当他们偿还过去所有的欠款,并且连支票也结清以后,才能给他们继续发货。”在巴菲特和蔡斯共同管理公司的头两年里,纺织品市场一派繁荣,因而公司获利丰厚。蔡斯按照巴菲特的要求不断削减公司的库存和固定资产。但是,巴菲特并没有把赚到的钱重新投到纺织厂里去。

巴菲特一直在研究奥马哈城的一家保险公司的国民赔偿公司,它的控股股东是杰克·林沃尔特,靠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为出租车司机提供保险起家。林沃尔特的强项是经营高风险的汽车保险业务,而且他愿意为任何保险商都不承包的风险提供保险,因此此类保险的保费收入会相对更高一些。1967年巴菲特通过伯克希尔在·哈撒韦,以总成交价为860万美元收购该保险公司,巴菲特认为完全没必要把伯克希尔·哈撒韦只看作一个纺织企业,而是要看作一个资本支出应该取得最大收益的公司。纺织品行业需要不停地在厂房和设备上进行投资,因而需要消耗很多资金,但是保险业却能不断带来现金流。保费可以在前端收取,而债务可以以后再偿还。在收取保费和偿还债务之间一个保险公司就可以投资股市,这在行话中叫作浮存金。

巴菲特买入国民赔偿公司之后,伯克希尔·哈撒韦就有了充裕的资金供巴菲特进行大手笔的运作。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伯克希尔·哈撒韦又并购了奥马哈太阳报业,该公司旗下有奥马哈的几份周报,后来又买入了伊利诺伊国民银行和信托公司。

到1970年,伯克希尔哈撒韦从纺织业中转区的利润只有让人啼笑皆非的45000美元,但是它却从保险业中赚取了210万美元,从银行业中赚取了260万美元。而这两个行业在年初启动的时候,所占用的资金量和纺织业是大致相当的。面对股东开始质疑伯克希尔是否应该继续留在纺织行业,在《1977年致股东的一封信》中,巴菲特回应道:

(1)我们工厂是当地最大的聘雇业者,员工的年龄偏高,缺乏转换工作的能力;

(2)管理层也相当努力坦承面对产业的问题,尤其是在1965年经营权易主后,蔡斯依然尽力地协助我们把纺织部门产生稳定的资金流入转到获利更加的保险事业投资与购并之上;

(3)努力工作加上对制造与行销组合的乐观预期,纺织事业在未来看起来应该可以维持一个起码的利润空间,因此不主张关闭纺织厂。

蔡斯对此的解释是,巴菲特害怕别人记恨他关闭了该地区最后的纺织厂,导致大批失业,“他害怕改变,希望尽量维持现状。”直到1985年随着纺织厂老员工的逐渐退休,巴菲特才逐渐关闭了最后的两家纺织厂,而此时伯克希尔早已转型为保险集团,旗下囊括了多种产业和投资。

巴菲特投后管理的方式相对渐进,对于没有成长前景的行业,他很少直接关闭,更多采取的是不继续追加投资或将其利润用于收购回报率更高的企业的方式。同样,他在并购后多数采用的是沿用原管理层的方式并充分授权,很少另外安排“空降兵”,除非对方令他非常失望。这些被收购的企业,大部分会被巴菲特长期持有,或作为行业整合的平台,继续在行业内收购别的合适的标的。

3

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充分授权”+“管好钱袋子”的奇妙组合

去中心化:“充分授权”+“管好钱袋子”的奇妙组合

在伯克希尔·哈撒韦最初开始收购的时候,巴菲特喜欢参与子公司的管理,但他很快就认识到这并不是他的长项。他常说一个人其实并不需要面面俱通,但关键是要知道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巴菲特对自己的缺陷有自知之明,因此在管理上他会给经营者搭好舞台,但是不会跑到台上去表演。

有许多管理者经常因为干涉下属的微观管理而给自己惹了一身麻烦,巴菲特大胆放手的做法反而使他避免了这个问题。巴菲特从不要求旗下公司的负责人预测盈利情况。巴菲特也不安排会议,喜诗糖果公司的总裁查哈在·哈金斯有20年没来奥马哈了。巴菲特更不会把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文化”强加于人。在斯科特-费兹公司,曾在哈佛大学饱读经书的董事长拉尔夫·斯奇利用的是现代化的企业预算、战略规划工具,而家具店Nebraska Furniture的B夫人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方法,但他们都对巴菲特感恩戴德,因为巴菲特给他们绝对的自主经营权,很少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

他对子公司的管理层充分授权。有一次,西尔斯百货公司的一位纺织品采购员骂骂咧咧地给巴菲特打电话,想告蔡斯一状。打电话的这位采购员要求巴菲特撤掉这位经销商。巴菲特对这番老套的说法完全置之不理,认为这完全是感情用事,没有任何道理可言。他直言不讳地告诉对方,这样的问题完全是蔡斯说了算。毫无疑问,这种表态只会让蔡斯对巴菲特更加忠心耿耿。

在微观管理层面充分放权的同时,巴菲特牢牢抓住了子公司的“钱袋子”。

首先,公司的各个子公司产生大量的现金流向上,供给奥马哈总部。这些现金来源于公司旗下巨大的保险业务运作的浮存金,以及那些全资拥有的非金融子公司的运营盈利。尽管巴菲特的事业因此获利颇丰,不过旗下企业的发展速度并不够快,巴菲特对此负有责任,他对再投资过分谨慎。

其次,巴菲特作为资本的配置者,将这些现金进行再投资,投资于那些能产生更多现金的机会。于是更多的现金反过来给了他更多的再投资的可能,如此循环往复。而巴菲特对旗下子公司的评价标准也是完全一样的:权益资本收益率,也就是其投资的没1美元到底能赚到多少钱。“我宁愿要一个投资规模仅为1000万美元而投资回报率高达15%的企业,而不愿经营一个规模达到10亿美元而投资回报率仅为5%的企业。巴菲特说,“我完全可以把这些钱投到回报率更高的其他地方去。”

第三,巴菲特掌管着子公司管理层的工资和奖金激励。巴菲特非常反对以股权激励作为奖励方式,他认为股权激励有时的确能给管理层带来潜在的巨大回报,但是它却降低了股权激励获得者的风险,于是管理层在使用股东资金的时候,会更加随意。1965年当巴菲特在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后,他并没有授予肯·蔡斯股权激励,而是答应签署一笔贷款,这样肯·蔡斯就能借到18000美元买进公司1000股股票。巴菲特这一做法更深层的含义是,他希望经理人的利益能和股东利益更加趋于一致,避免肆意挥霍股东的资金来盲目投资的行为发生。

除了不提供股权激励,巴菲特给管理层的年薪也不高。比如1965年,肯·蔡斯的年薪只有不到3万美元,比其他竞争对手纺织厂的管理者要少的多,巴菲特对于员工的养老金计划也相当抠门;负责财务的维恩·麦肯齐对巴菲特忠心耿耿,自20世纪60年代他从来没有要求巴菲特加过薪,巴菲特给他的薪水很微薄,但到了1986年,他拿到了19.8万的年薪;巴菲特将他和芒格的薪水也长期固定为10万美元。“沃伦非常反感管理层牺牲股东利益来窃取私利的做法。”蔡斯对此评价说。

尽管薪水不具吸引力,也不提供股权激励,但巴菲特有他的办法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并对他忠心耿耿,巴菲特懂得:无论这些人嘴上怎么说,他们对成就感的渴望与对金钱的追求是一样强烈的。他们感受到自己完全依靠他们,而他也通过他对对他们赞赏以及对他们经营公司的充分授权表达了自己的信赖。巴菲特让子公司的管理层不必为每季度的预期和其他一些浪费时间的琐事所困扰,他只需要管理层给他送来每月的财务报表,并提醒自己注意有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就行了,“你可以把公司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与金钱相比,这种信任和精神激励的效果可能更受用。

伯克希尔哈撒韦确实是一个很奇怪的集团,在某种意义上,它根本不像一个现代组织。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在结构上就像亚瑟王的圆桌会议,整个组织链只有两层——执行人和巴菲特本人。作为首席执行官,巴菲特可以雇佣或解雇执行经理,激励经理,并控制他们的资金动向。通过这个看似简单的管理方式,巴菲特掌控着规模巨大、资产庞杂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并将它继续向前推进。





AI+Laser

人工智能+激光

激光平台-赋能分享-设计成真-省钱快捷

激光加工服务-首选-福唐激光-一站式服务平台,省钱,省心:

品类全、精度高、质量好、价格优惠、交期及时!

新用户首次体验享500元优惠!

http://www.laserplatform.com/

laser@ftiworks.com

福唐智能-激光加工-激光智能制造云商平台

福唐智能,一站式激光智能制造技术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AAA级激光服务(Any Material,Any Process,Any Laser),利用AI+Laser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克服了常规工艺难以实现的高、精、尖、硬、难等加工瓶颈,通过商务创新提升客户体验。

专业的事认准专业的平台!

标准报价,值得信赖。

所有客户,均享受世界500强客户同等礼遇!

激光平台“赋能激光技术予伙伴,分享激光红利予客户”,重构激光智能制造产业链。


伯克希尔哈撒韦帝国的悖论:突破规模的诅咒

伯克希尔哈撒韦可以说是全世界最成功的“壳”公司,这个曾经的纺织公司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巴菲特旗下所有子公司的母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运作如此大规模的企业,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总部却只有区区20多个人。

按照科斯的企业规模理论,企业可以从不断扩张中获得协同效应的好处,但同时也将承受组织成本上升的坏处。当企业大到一定程度时,规模效应的好处开始不断递减,而组织成本的负担开始大幅上升。这就决定了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大,而最佳的平衡点就是组织成本和规模效应达到均衡的时候。

显然,缺乏协同效应,企业在扩张整合的过程中就必然碰壁,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成为拖自己后腿的“定时炸弹”。由于扩张而引发消化不良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很多企业都将缺乏协同效应的扩张视为畏途。然而,伯克希尔哈撒韦德扩张却是其中的异类。尽管伯克希尔哈撒韦也有不断壮大自己保险业务的举措,但它的扩张活动更多则表现出明显的离散性。伯克希尔哈撒韦旗下的企业不但包括保险、铁路、能源、传媒,甚至还有厨具、飞机租赁、珠宝、建材……等等。

注意,这些企业并不是伯克希尔哈塞韦参股的企业,而是它全资或准全资拥有的企业。很多人认为巴菲特是投资之神,但却忽略了一点,就是伯克希尔哈塞韦公司从子公司获得的利润要超过它投资获得收益。伯克希尔哈塞韦旗下子公司的内生成长率在其分属的行业中都是数一数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表现看上去是个悖论,其后却隐藏着对磨擦成本(frictional costs)的深度洞见。(摩擦成本:在完成预期目标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完全导致的在正常支出成本之外消耗成本。)

巴菲特的管理精髓:无摩擦的治理

1、去中心化的总部,减少企业组织上的摩擦

其他企业在持续扩张中,其总部的扩张速度往往会大于企业规模扩张的速度。因为企业的边界扩张,需要进一步强化总部的管理力度,越扩张,就越需要强化。不然整个企业就会如罗马帝国一样,由于管理密度的稀薄而走向四分五裂的地步。然而伯克希尔哈塞韦却并不是这样。

伯克希尔的总部没有自己的办公大楼,只在Kiewit Plaza大厦的14层租了半层楼做办公室,公司也只有25名员工。对于神秘的“25人总部”,巴菲特甚少谈及。这个团队中主要包括巴菲特和查理•芒格、CFO马克哈姆•伯格、巴菲特的助手兼秘书格拉迪丝在•凯瑟,投资助理比尔在•斯科特,此外还有两名秘书、一名接待员、三名会计师、一个股票经纪人、一个财务主管以及保险经理。即使这样,巴菲特还是觉得总部的人数有点多了。

公司这种简单的风格是巴菲特特意安排的,以使机构尽可能风格简约。实际上,巴菲特对“任何类型的大企业运作良好的能力”都表示怀疑。他的观点是:“一个公司如果有太多的领导层,反而会分散大家的注意力。公司规模(过大)还会令许多组织变得思维迟钝、不愿改变和自鸣得意。”

因此,巴菲特仅将资金调配、投资、重要的人事任命、寻找潜在的收购目标和年度报告的撰写等最核心的工作集中于总部。而对横向的各个业务单元,或纵向人事、采购、投资、研究、行政等职能,均未分化出专门的部门来管理,最大程度实现了“职能精简”,也减少了组织摩擦。

“一个机构精干的组织会把时间都花在打理业务上,而不是花在协调人际关系上。”所以,这就是直到今天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公司总部仍旧只有少数员工,而几乎所有管理工作都由部门经理负责的原因之一。

2、去层级化,减少管理上的摩擦

第一,明确管理目标,量身打造员工激励机制

在企业管理方面,巴菲特非常反对他所谓的“彩票”式员工激励机制,比如以股权激励作为奖励方式。他认为股权激励有时的确能给管理层带来潜在的巨大回报,但是它却降低了股权激励获得者的风险,于是管理层在使用股东资金的时候会更加随意。

他认为,员工激励机制应该根据业务本身的经济性因素而“量身打造”,这种机制应该简单且可以测量,并且“与计划参与者的日常活动直接相关”。所以,巴菲特让子公司的管理层不必为每季度的预期和其他一些浪费时间的琐事所困扰,他只需要管理层给他送来每月的财务报表,并提醒自己注意有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就行了,

“你可以把公司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与金钱相比,这种信任和精神激励的效果可能更受用。”

第二,管理的安全边际,选择那些傻子都能经营好的企业

巴菲特常说,一个人其实并不需要面面俱通,但关键是要知道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巴菲特对自己的缺陷有自知之明,在管理上他通常会给经营者搭好舞台,但是不会跑到台上去表演。所以,巴菲特通常的做法是:投资和购买那些傻子都能经营好的企业,因为总有一天你会碰到由傻子经营该公司的情况。

不过,这是巴菲特寻求安全边际的一种做法。巴菲特期望被收购的企业自身具有非凡的品质,能为自身的投资提供必要的保证。其实,巴菲特对于管理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只有这样,巴菲特自己才不至于陷入具体的业务之中。他会根据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不同需求,给企业高管设定不同的业绩目标,比如,有的企业需要贡献“浮存金”,有的企业需要压缩“运营成本”,有的企业可能需要摆脱亏损。对于能够超额完成目标的管理层,奖金会上不封顶。

3、集中现金流,减少资金的摩擦

巴菲特对于现金流的执念可以追溯到浮存金时期。开始时,巴菲特利用浮存金大举投资股票,从而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然后,由于整体估值水平持续维持在高位,在股市中挖掘机会的可能性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对于自己大量参股的企业中,不但获取的股息需要大量缴税,而且在于管理层沟通方面也不够通畅。在这种情况下,巴菲特开始大量寻找收购非上市企业,或者将上市企业私有化。这一方面可以使巴菲特更容易控制企业现金的流向,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大量的税负。这种经营方针的转向使得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规模迅速膨胀起来,而且其经营的业务也开始变得五花八门起来。

在微观管理层面充分放权的同时,巴菲特牢牢抓住了子公司的“钱袋子”他自己并不会介入旗下企业的日常运营,而是选择给旗下的高管们留下充足的空间去发挥个人才智。不过,首先,各个子公司产生大量的现金流,都要集中到奥马哈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总部。这些现金来源于公司旗下巨大的保险业务运作的浮存金,以及那些全资拥有的、非金融子公司的运营盈利。其次,任何企业如果有投资需求,都要通过总部来进行。巴菲特作为资本的配置者,将这些现金进行再投资,投资于那些能产生更多现金的机会。于是更多的现金反过来给了他更多的、再投资的可能,如此循环往复。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发现,巴菲特完全是按照投资股票的思路来购买企业的。投资就是购买未来的一系列现金流。由于投资具有成熟管理层的企业,巴菲特平滑了日常经营产生的各种摩擦。现金流的集中,又使得他不用就参股企业的分配方案讨价还价。

一脉相承的投资和管理智慧

在管理旗下公司时,巴菲特创造了一种极为高效的管理模式,这是让众多管理大师都望尘莫及的管理模式。

在投资方面,巴菲特同样认为要减少摩擦。巴菲特曾建议投资者们:不准备持有10年的股票不要买,频繁的买进卖出会大大增加股票投资的摩擦成本,从而变相降低投资回报率。“实际上,由于磨擦成本的存在,股东获得的收益肯定要少于公司的收益。我个人的看法是:这些成本如今正越来越高,从而导致股东们未来的收益水平要远远低于他们的历史收益水平。”

比尔·盖茨说巴菲特对于商业的洞察石破天惊,直到今天也没有过时。巴菲特的投资和管理理念都根源于他对于商业本质的认知。他没有在二者之间竖起篱笆,而就这一点而言他早已达到了将投资与经营企业融合为一的至高境界。





AI+Laser

人工智能+激光

激光平台-赋能分享-设计成真-省钱快捷

激光加工服务-首选-福唐激光-一站式服务平台,省钱,省心:

品类全、精度高、质量好、价格优惠、交期及时!

新用户首次体验享500元优惠!

http://www.laserplatform.com/

laser@ftiworks.com

福唐智能-激光加工-激光智能制造云商平台

福唐智能,一站式激光智能制造技术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AAA级激光服务(Any Material,Any Process,Any Laser),利用AI+Laser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克服了常规工艺难以实现的高、精、尖、硬、难等加工瓶颈,通过商务创新提升客户体验。

专业的事认准专业的平台!

标准报价,值得信赖。

所有客户,均享受世界500强客户同等礼遇!

激光平台“赋能激光技术予伙伴,分享激光红利予客户”,重构激光智能制造产业链。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