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平台-线上自动报价-激光加工-公益-艺术

在线咨询
微信

微信扫一扫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加好友

苏州院士|潘君骅:闪耀星空的“光学全才”

发布时间:2019-07-16 11:18


今年4月,浩瀚星空中,又多了一颗以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小行星,名叫“潘君骅”星。这个消息,让这位默默在光学领域奉献一生的科学家,走入了更多公众的视野。潘君骅,我国著名应用光学专家,在苏州工作、生近20年。今天的大型系列人物访谈:《苏州院士——致敬科学家!》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的故事。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人员格图介绍说,这个就是紫金山天文台的近地天体探测望远镜, 这个望远镜在2007年发现了216331小行星,这颗小行星现在有个新的名字, 叫做潘君骅星。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 近地天体望远镜首席科学家赵海斌说,大家也是崇尚潘院士的科学精神,所以就利用望远镜发现的小行星为潘院士命名。

今年4月6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发布国际命名公报,“潘君骅”星,从此闪耀在浩瀚的夜空中。

每天一大早,89岁的潘君骅院士都要从家一路步行走到任教的苏州大学,风雨无阻。

潘君骅院士说,过过去是15分钟,现在是20分钟,以后可能还会长一些。

潘君骅院士手里拎的公文包,标识已经模糊,带子断掉的地方还用绳子打了个结。

潘君骅院士说,这个一个什么会议发的,主要这个包大小正好,其他包不是大了就是小了。

进门换双干净的老布鞋,然后拿出小本子,开始做一天的日程安排。

潘君骅院士说,这个是技术工作方面的笔记, 有的是公式,有的是自己想到的,有的是看书后摘下来的。一般出行出差,就是记在这个本子上。

桌面上,从2004年至今,15年的出行记录一本不落,记得仔细又严谨。办公室里,这些扉页发黄的俄文书,伴随了潘老几十年。

潘君骅,1930年出生于上海吴淞。1949年,考取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从小对天文有着浓厚兴趣的他,参加了清华大学的天文学习会。由此,开始了在天文领域的探索。

潘君骅院士说,晚上乘凉看到满天的星呢,就想那么远的星是些什么东西。

大学时代的潘君骅一度很想拥有一台望远镜。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无疑是个奢望。

潘君骅院士回忆,那时候用父母的一片老花眼镜和我二哥的一个近视眼镜,这两个镜片正好可以凑一个低倍的望远镜。所以就想磨一个小的正透镜做目镜,这样可以变成一个开普勒望远镜。

就这样,制作望远镜,成了潘君骅学习之余最大的爱好。1952年清华毕业之后,他进入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工作。

潘君骅院士继续回忆,想以后的工作最好是能做光学仪器,做天文光学方面的仪器。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并开始实施十二年科学规划。一批中国科研人员被公派到前苏联留学,潘君骅就在其中。凭借良好的俄文基础,1956年,他进入原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普尔科沃天文台攻读天文光学研究生,师从著名光学大师:马克苏托夫。在异国他乡,潘君骅学习得格外努力,一心想着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潘君骅院士说,那时候觉得自己要特别努力,最低限度不要给国家丢脸。别人也问为什么要爱国?后来想想,爱国不需要理由。

1960年,潘君骅学成归国。之后,他运用所学为多个大型国家科研项目,解决了光学技术难题。还在我国光学领域开创了非球面技术应用的先河。

如今,生活在苏州的潘老经常要回到原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进行技术指导。四十年前,正是在这里,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建造出了我国第一台大型天文望远镜——“2.16米天文望远镜”。

建造第一台属于中国人的大型天文望远镜,这个计划,其实从1958年就开始酝酿。不过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才正式启动。前后耗时数十年,数百名科学家和技师投身其中。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站长、原2.16米天文望远镜技术主管李红斌说,这都是国内首次的东西,大概加起来大概有两三百个单位都参与过这个望远镜的建造。就是各种元件、各种采购、各种投入的加工。

1980年,潘君骅受命出任2.16米天文望远镜项目技术组组长。

潘君骅院士说,北京天文台提出来,在这里装好望远镜,一定要看到真正的星他们才验收。

当时的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根本没有那么大的组装调试场地。经过深思熟虑及精密计算,潘君骅指挥大家将厂里的一个车间,临时改造成了“天文观测台”。

潘君骅院士说,那么怎么看天呢?上屋顶打不开。后来没办法呢,高层天窗的玻璃取掉,可以看到星。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潘君骅的学生朱永田说,2米望远镜,你看那个是庞然大物,那阵他也都五十多岁了,还要爬上爬下去。

今天,在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的车间里,当年用来装配2.16米望远镜的不少设备被保存至今。这座近30米高的梯子,就是其中之一。在潘老的指点下,记者也体验了一下。

记者尝试爬上了近30米高的铁梯,有点气喘吁吁、眩晕的感觉。很难想象当时已经年近60的潘君骅院士,依然每天这样爬上爬下、指导业务。

潘君骅院士说,一定要第一手资料, 一定要自己搞清楚才行。

1989年10月,2.16米望远镜终于安装调试成功,被运到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投入使用。当年12月,它还代表我国出色完成了一次国际联合观测。

原2.16米天文望远镜技术主管、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站长李红斌说,好多老先生们都激动落泪了,因为是等于是差不多三代人的努力。有两米望远镜口径以后,真正跨出一个星系,可以观测到银河系以外的这些天体目标了,也是这等于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划时代的意义。

2000年,70岁的潘老接受苏州大学邀请,在这里开始了又一次科研教学事业的出发。如今,他的不少学生也都成长为行业领军人物。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潘君骅的学生朱永田说,严谨低调、务实,他的科研作风 非常值得学习,也影响大家干什么也这样,希望从头到尾能够做出个结果。

院士寄语——

和年轻的新一代科技工作者共享:“我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将近70年了,这段时间里科技进步很大,社会环境变化很大,人生价值观也有很大变化,但是对一个真正的科技工作者来说,有一些基本东西是不会变的。

1、在选择工作岗位时,不要把经济待遇放在第一位。

2、坚持认真做每一件工作,有始有终。

3、勤于记录,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

——   潘君骅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潘院士一生艰苦朴素、专注科研的实干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年轻人学习。也希望年轻一代科研工作者,能够将这种宝贵的科学家精神,代代相传,为祖国科学事业发展奉献青春。





AI+Laser

人工智能+激光

激光平台-赋能分享-设计成真-省钱快捷

激光加工服务-首选-福唐激光-一站式服务平台,省钱,省心:

品类全、精度高、质量好、价格优惠、交期及时!

新用户首次体验享500元优惠!

http://www.laserplatform.com/

laser@ftiworks.com

福唐智能-激光加工-激光智能制造云商平台

福唐智能,一站式激光智能制造技术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AAA级激光服务(Any Material,Any Process,Any Laser),利用AI+Laser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克服了常规工艺难以实现的高、精、尖、硬、难等加工瓶颈,通过商务创新提升客户体验。

专业的事认准专业的平台!

标准报价,值得信赖。

所有客户,均享受世界500强客户同等礼遇!

激光平台“赋能激光技术予伙伴,分享激光红利予客户”,重构激光智能制造产业链。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

×